我的網誌清單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余華《活著》 閱讀報告


          能震撼人心的文學作品,未必要有大場面、大氣派;也未必要有精雕細琢,令人過目難忘的瑰麗文字。余華的《活著》,用最質樸的文字,述說了一個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故事圍繞著一個叫福貴的老人,他熬了大半輩子的苦。他年輕時仗著父親的一百畝田地風光了一陣子,不久便因嗜賭成性把祖上的家業全都敗光,父親替他還清所有債後便離世了,福貴從一個揮金如土的闊少爺變成身無分文的窮農戶。此後不久,他在國共內戰期間被國民黨抓了去拉大炮,好不容易回到家裡,母親竟已逝世了。禍不單行,他的女兒鳳霞因生了一場大病變得又聾又啞。與家人團聚了數個年頭,兒子有慶為小學校長獻血,被抽血過度而死。作者仍不願放過福貴,鳳霞難得嫁了戶好人家,卻又在產子時失血過多而逝;福貴的妻子和鳳霞的丈夫二喜分別因病和意外相繼死去。這時福貴的親人只有鳳霞和二喜的兒子苦根了,誰料苦根竟也在吃豆子時啃死了。留給福貴的,是一頭老牛和孤獨的餘生。

          福貴的遭遇是悲劇性的,然而作者卻沒在作品帶出任何負面訊息,相反,字裡行間所能看到的卻是一串串連綿不絕的希望。雖然福貴敗光了家產,可他從此卻明白到踏實做人的重要性,寧願過純樸的生活,他穿慣了粗布麻衣,反覺得從前愛穿的絲綢衣服弄得自己痕癢不適。就算被無辜捲入戰爭之中,面對好友的生離死別,福貴仍能生存下來。後來他更發現接受自己家產的地主龍二在政府的土地改革下被拉去槍斃,自己卻因財產盡失而倖免於難。福貴的故事豈非正正透露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嗎?壞事的發生,是否代表其結果一定是不好的呢?

          親人總有離開自己的一天,但若他們的離世不是自然發生的話,那種痛苦,是普通人難以承受的。福貴父親的死有大半是福貴的不肖所致;有慶不明不白的就被抽乾了血,失去生命;鳳霞也因失血過多而死,還要跟有慶死在同一所醫院裡;二喜則在做工時被兩塊水泥板。當福貴以為孫兒苦根可作他唯一的寄託時,苦根不久後也死去了。這些都好像是命運對福貴的玩弄,然則福貴不僅沒有羈絆於失去至親的傷痛之中,他對親人的離逝的態度更是一次比一次坦然,亦不埋怨他充滿苦難的命運。福貴瞭解到命運就算多險惡,他也得活著;前路有多絕望,他也得活著。福貴讓我們領略到活著的真義。

          《活著》的故事發生於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農村,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因為只有中國的農民才能合適地表達作品的主題。當時的社會並不富庶,而農村地區更全是窮鄉僻壤,農民三餐不繼的情況並不罕見,他們常要徘徊於生存於與死亡的邊緣。現代城市人生活富足,也許很少有過為生存而努力掙扎的經驗,農民這種比任何人都強烈的生存意志,為我們帶來無比的感動,也引起了我們對生命的反思。土地是農民的生命之源,而我們到了生命的盡頭時也是要回歸大地。沒有任何社會階層能比起農民更呼應「活著」這個主題。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回著黑夜的來臨。」這個與大地有著不可分割的牽連的故事,敘述了平凡人的大悲大喜,打動了我們的心靈。


  余華

4 則留言:

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