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2010年會考題目

有人認為父母教養子女,應該給予空間,讓子女自由發展;有人認為應給予明確的指導,讓子女依從。上述教養子女的方法,哪一種較為理想?試談談你的看法。


        近百年來,西方文明深深影響著我們,除了在衣食住行方面有重大的變遷,我們的思想文化也有徹頭徹尾的轉變,家庭觀念也不例外:從前中國人信奉「三綱五常」中「父為子綱」的一套,現在的人卻提倡「父子平等」,雙親與子女的關係,幾近是平起平坐了。       

        與此同時,受新思潮的影響,新一代不斷希望能擁有更大程度的自主性,父母的管教,自然大大羈絆他們。愈來愈多人認為父母教養子女,應該給予空間,讓子女尋覓自己的方向,開拓他們的將來;但是,這真的是培養子女的正確方法嗎?

        此舉似是一種既開明、又前衛的教育子女的手法,然而生活上大量的事例,卻證實它並不理想。子女好比一隻浮在湖中央的小艇,若沒有人在艇上划動船槳,就永遠不能靠岸,甚至可能會被風吹得不知去向,而父母,就是划動船槳的人。

        現在有不少父母對其子女採取放任的態度,希望響應社會的潮流,可是能在父母撤手不管的情況下而又能開闢自己天地的人,又有多少個?不少青年人就因缺乏雙親的約束,整日裡遊手好閒,放蕩弛縱,故極容易墮入社會中的種種陷阱,漸對家庭產生離心,最終誤入歧途,很多改過自新後的邊緣青年,都悔恨當初自己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誨,以致抱憾終生。父母的指導實在是影響子女的關鍵。

        從古人頻頻鞭策子女的例子,不難發現父母的管教會對促進子女成才有良性的作用。清代名臣張英除了因清正廉明而成為千古佳話,他亦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其著作的家訓《聰訓齋語》,提到做人應「立品」:「讀經書、修善德、慎威儀、謹言語、能容讓。」張英無忘以之時刻敦促兒子張廷玉,他曾對張廷玉道「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人,便是善人」,還說:「能處心積慮一言一動皆思益人而痛戒損人,則人望之若鸞鳳,寶之如參苓,必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張廷玉恪守父親的格言,待人溫厚恭儉,後來果然成為清廷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受到當朝皇帝的重用。這能不歸功於張英對子女指導有方嗎?

        給予子女明確的路向,而令子女變得長進,並非古代父母的專利。新鴻基地產的其中一位創辦人是地產界巨子郭得勝,現在新鴻基地產的其中三位骨幹人物——郭炳湘、郭炳江、郭炳聯,就是郭得勝的三個兒子。在郭氏三兄弟的攜手經營下,新鴻基地產已成為現時香港最大型的地產發展公司之一,他們在商界能有如此驕人的成就,全賴父親郭得勝的悉心栽培。郭得勝對子女管教甚嚴,他讓五個子女到海外留學,五人均擁有高等學歷;郭得勝更把自己成功、失敗的經驗毫不遺留的告訴兒子們,親自教導他們營商的策略,郭氏三兄弟不負父親所託,在他們的經營下,公司的業務更上一層樓,現在新鴻基地產已成為市值近三千億港元的龐大企業。若當初他們沒有父親的指引,是不可能創下如此輝煌的業績的。

        父母比子女多度過幾十個年頭,人生歷練絕對會比子女豐富,處事手法也必成熟得多,而父母的閱歷更可讓子女作前車之鑑,免得重蹈覆轍,這並不是父母欲要掌握子女的前途,而是基於為子女建立一個安穩的未來的考慮。教養子女,並不在乎父母予以子女多大的空間,最重要的是子女在長大成人後能否肩負起社會責任,生存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之中。懂得教養之道的父母,就算為子女定好路向,也不一定要子女絕對服從,反而希望子女能從本身的經驗中反思,擁有自己獨立的想法,與那些過份寵愛子女、只冀望他們順從自己的父母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三字經》云:「養不教,父之過。」教養子女,是父母的最大責任。雖說子女終有一天會離自己而去,自立自強,但他們若無父母在當初為自己辨明路向,而是獨自摸索前路,那麼子女要走的路,將會崎嶇難行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