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2008年會考第三題

有人說:「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亦有人說:「獎賞是教育的恩物。」你對這兩種說法有何意見

        「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向來是中國教育的金科玉律,此話影響了不少父母、師長對後輩的教育方法,而它的確孕育了不少人才。然而,有人卻認為「獎賞是教育的恩物」,給予後輩持續的鼓勵,方是作育英材的不二法門。那麼,究竟何者才是教育後輩的最好辦法呢?

          這沒有絕對的答案。試想一個整日被父母嚴厲管教,做了些許錯事就要挨罵挨揍的人,又怎會有自信去面對挫折?再想一下,若老師對學生處處寬容,學生做了甚麼也不責備一下,那學生還會聽老師的教導嗎?好的教育方法並非三言兩語就概括得了,不懂得因人及因時制宜,不懂得在兩者間取得平衡,都是走上了教育的歧路。

          自古有言:「教不嚴,師之惰。」,西方人亦有句諺語:「拿走棍子,寵壞孩子。」這些話都是有根據的。相傳商代賢人伊尹侍奉了五朝商君,商太宗太甲是當中的第四代。太甲即位之初,昏庸無能,喜歡按自己的性子辦事,以殘暴的手法對付百姓、奴隸,伊尹看不下去,便把太甲軟禁在桐宮,讓他反省自己的過錯。三年以後,伊尹見太甲已痛改前非,便把政權交還予他,結果太甲成為一位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聖君。這可不歸功於伊尹課徒以嚴嗎?可見嚴格教育也是有其優點的。

          然則凡事總有兩面,嚴格教育當然有其缺點。傳統父母多抱著子女「不打不成材」的觀念,希望以體罰來令子女謹記過失和教誨。頑劣的子女屢勸不聽,理應給予適當的體罰,可是誰能釐定一個客觀的處罰方式呢?有些家長因為對子女犯錯採用過於嚴厲的懲罰方式,結果令孩子對父母產生恐懼,甚至心生怨恨。這種本身出自「愛兒」的懲罰,萬一處置不慎,很可能便會演變成「虐兒」,為孩子的成長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早前台灣就有一名男子因對父母十多年來的嚴厲管教懷恨在心,憤而襲父弒母,釀成倫常慘案。可見,嚴苛管束後輩未必是好的教育模式。

          那獎賞是否教育的恩物呢?在學校裡,獎賞的原意是藉著給予學生物品或金錢的獎勵,誘發學生的正面行為,並令他們求取上進。莘莘學子為了得到學校的獎賞,力爭上游,全心全意投入到學問之中,部分家境清貧的學生,更全賴獎學金的援助,才不致因財政拮据而被迫放棄學業。就這一點來說,獎賞確是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的其中一條途徑。

          獎賞策略若運用得宜,自然對教育後輩大有裨益,但若運用不當,亦會失去其效用。獎賞畢竟是以外在的物質來促使後輩達成某目標,不一定能令後輩打從心底遵守正確的行為與用心求學,正如更多的酬勞與晉升的機會才是促使員工努力工作的主因,而非員工當真視工作為己任;要是對後輩的獎賞過於豐厚,而缺乏對他們思想上、行為上的鞭策,那教育豈非變成了以功利主義為本?這樣獎賞還是教育的恩物嗎?

          對於教育,採取中庸之道是較佳的辦法。我們在向後輩施予壓力、對他們有要求的同時,亦不能忘記以合適的獎賞鼓勵學生,讓他們不會在過嚴的督促之下失去信心。我們應思考如何才能做到「信賞必罰」,而不是鑽牛角尖,非把兩種教育方式分個高下不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作品